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宁政办发〔2020〕45号
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品德教育。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提升智育水平,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强化体育锻炼,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使学生至少掌握1项—3项体育技能。加强美育工作,积极开展舞蹈、戏剧、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重视劳动教育,指导学校开展好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劳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拓宽综合实践渠道,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二)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积极推广和普及电子教材。组织全员培训,提升高中教师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能力。遴选建设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依照国家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普通高中3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严格学分认定管理,对未按课程方案修满相应学分的学生,不得颁发高中毕业证书。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三)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指导学校制定选课走班指南,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学校要分类分层设计可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推进全区普通高中数字校园建设,开发新高考信息化平台,服务选课走班。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积极探索基于情景、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加快建设在线互动课堂、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室、虚拟现实(VR)教室等新型学习空间,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达成能力、素质、知识并重的育人目标。
(五)优化教学管理。制定全区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规范,落实市县监管责任和校长主体责任,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认真做好反馈,引导改进教学。建立优秀教学成果遴选奖励推广机制,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案例,提升数字校园应用能力,提高教学组织管理水平。
(六)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其他科目均实行合格性考试,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高等学校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研究制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七)健全学生发展指导机制。制定学生发展指导实施意见,指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学校要明确指导机构,配备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开设覆盖三个年级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高校要以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他们提供咨询和帮助。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八)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各市、县(区)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施方案,建立科学有效地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普通高中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培育良好育人生态,形成独特办学风格。深入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自治区级示范校创建活动,结合“互联网+教育”标杆校建设,到2022年,打造10所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课程丰富多样、教学方式灵活、评价科学有效、办学绩效突出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自治区级示范校。
(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关爱和监督、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予以适当倾斜,指导学校完善分配机制。学校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智能研修,重点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走班教学管理能力和信息素养,实现培训选学和成效评价智能化。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重点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提高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大校长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加强校长考核评价,完善优胜劣汰机制,督促其提高素质能力。
(十)强化教研专业支撑作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学科课程的育人路径,探索教学方式的实施策略,提升教研水平,促进教师发展。完善教研体系,创新教研方式,打造共建共享的教科研服务工作平台,建立高校、教科研机构与普通高中协同研究机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立项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形成一批优秀成果并推广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举办普通高中教育主体责任,定期研究解决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重点解决好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师资和校舍资源不足等问题。加强普通高中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推动落实各项改革措施。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大编制统筹力度,做好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支持普通高中项目建设,建立并落实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财政部门要积极健全普通高中经费投入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支持普通高中及时补充教师,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自然资源部门要保障学校建设用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修订完善普通高中建设标准。
(二)强化条件保障。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批和工程建设进度,扩充教育资源,2022年底前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配齐所有选课走班教室。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将普通高中建设所需经费统筹纳入各级政府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安排,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市、县(区)普通高中经费支持力度。科学核定普通高中培养成本,完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2020年调整全区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达到每生每年1050元,其中市、县(区)落实基准定额为每生每年700元,自治区对达到基准定额并全额落实到位的奖补350元。自治区按照规定程序适当调整学费标准,完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三)强化考核督导。将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对市、县(区)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校舍资源建设、师资队伍保障、化解大班额、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督导,对存在问题的地方和学校要强化问责、限期整改。
(四)营造良好环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严禁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及奖惩学校和教师,严禁炒作升学率和高考状元。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宣传报道各地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